近日被洗版得最多的無疑是奧斯卡頒獎禮上的掌摑事件,網上的評論及意見不一,無論是觀眾、在場人士、以至當事人都有對事件不同的看法。

“Will真的很型!”

“Chris這樣取笑別人的傷疤,實在抵打!”

“無論怎樣,Will施暴就是不對!”

“作為Will這樣的人物,應該要處理得更成熟大體一點!”

“奧斯卡一向都開這種玩笑,既然出席就應有這種心理準備吧!”

“這種以取笑方式來搏取收視的頒獎禮,實在有夠奇萌了!”

“作為名人就應該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作好榜樣!”

“Will不過是保護自己心愛的人,男人就應該這樣!”

“Chris的笑話怎說也不到要被打的地步吧!”

“這是個人的心胸問題,心胸狹窄,這種玩笑當然玩不起!”

…等等!

在這裡,我想要探索的,並不是事件本身的對錯或正當性,而是我們到底是怎樣去看待一個事件,我們看待每一件事件是建基於什麼來衍生一些想法與觀點。這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因為我們平常可能很少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思自己,深入地去探索自己。這亦是教練學Coaching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探索的元素。

一個事件往往會很快地引起我們的想法,以致我們忘了由事件到想法產生的中間過程到底是怎麼而來的。正如若有人把你跘倒,你可能會發怒或表現得無所謂。這就好像讓我們把播放過的影片重新慢放回帶來去看看當中的過程與由來。

事件到想法之間,我們遺忘了什麼呢?在想法之前,有對事情的解讀,而在解讀之前又是什麼呢?而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往往伴隨著情緒,情緒更是先於所有想法之前,而是在事件發生後在瞬間出現,而那個情緒往往反映了更深層次的觀點,例如在憤怒背後,可能是源於家庭為首的觀念;又或是在厭惡的情緒背後,可能是源自於反暴力的觀念等等。所有這些觀念,都來自於我們的自小至今所受的教育、家人的教養和個人自身經歷等,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是受著這些因素影響著我們所作出的決定與行為,以至情緒。

有一個比喻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衣衫不甚整潔的人站在教堂前,在教堂樓上的神父看到他會充滿憐憫之心,想要幫助他; 教堂樓上的警察看到他會即時充滿戒心,隨時準備要逮捕他; 而樓上的小孩看到他可能會覺得很逗趣,充滿好奇地想要走過去跟他玩耍。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你瞭解你正以什麼樣的立場與形態來看待那個衣衫不整的人(事件)嗎?

通過教練式的自我對話,以一種全然中性(Neutrality)的方式,便能更好地去回溯我們的內在思考與心理過程,更加容易瞭解到我們其實一直站哪個位置去看待某些事情。只有當我們真正地明白和看清自己站在哪裡,我們才能擁有更多選擇,去作出不同的或更好的決定,來實現我們心目中所想要的。

若你是Will,若你充分察覺到自己只是以保護家人的形態來看待這個笑話,你可能會看到另一些形態,例如幽默的形態、成熟行事的形態、安慰妻子的好丈夫形態、明星榜樣的形態、或是更暴力的形態等等。 每一種形態都伴隨著相應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不乏與不同伙伴相處和合作,我們若能更好地覺知自己是以什麼形態來與人互動和考量事情,就能更好地自處,向著自己心中想要的方向前進。

我喜歡以這樣的方式來說:

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只有無盡的詮釋解讀;

答案不只一個,

端看你想要什麼果實。

**

#心態致勝 系列

***

作者:

吳範 Ernest Ng 
Leadership & Relationship Coach 

社交媒體連結:https://linktr.ee/ernestngcoach 

“Better Lives, Better Tomorrow!   美好的生活伴隨更美好的明天!” 
“我認為教練對話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不只是啟發別人,更是一種心態實踐的應用技巧,有助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改善關係,激勵自我向著目標與夢想邁進。”